305
 
本期主題:同事攝.菩薩行







古德云:「菩薩為化,先同眾生苦樂等事,名為同事。」
菩薩為度眾生,慈心入世,
和光同塵中,善巧接引,攝化眾生同證菩提。


同理為舟楫 載眾渡苦海

文/見茵法師


  佛陀於《華嚴經》開示:「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,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」修學菩薩行的法門中,以慈悲心與智慧心,因應眾生的根器不同,廣行四攝法來度化。其中的同事攝,是一種以同理心的方式,與眾生同行共事,利益眾生並達成自利與利他。

  在出坡中,常要直面大眾身心病苦上的相關需求,如果很主觀地以「我」為出發點、以「我是為你好」地態度,很有可能會造成誤解,不但無法協助對方減輕困難,更可能會加深負擔。猶如「執炬逆風而行」,非但無法照破無明,反而會灼傷自我及他人。

  曾經遇到回山發心的居士,剛抵達停車場,一下車就意外地扭傷腳,造成腫脹疼痛。但因為擔心會造成大家的麻煩並影響出坡,拒不就醫。此時關心的法師,先是讚歎並肯定居士回山擔任義工護持道場的發心,再提到如果腳傷處理好,之後出坡的過程才能夠更順暢,否則一拐一拐地走路,可能會加重病情,不僅不能夠圓滿出坡,後續腳傷嚴重可能還要麻煩別人推輪椅。居士衡量之下才願意外出就診治療。因為同理了居士想發心的念頭,讓居士感受到被接納而非指責,從「要求服從」轉為「共赴道業」,才能夠使這件事情圓滿處理。

  在面對慢性疾病患者長期療養的情況時,我們往往也容易陷入認知盲區。尤其,當遇到他們需要長期就醫時,因為我們不是受到病苦的當事人,並不是我們在承受疼痛,所以,如果只是一直本位思考,強調生病就是要看醫生跟吃藥,而無法同理他們在病苦時身體不聽使喚的沮喪感,以及無法隨眾的心理負擔,就沒有辦法與他們有共同的語言。此時,破除我們慣性思考的「我執」思惟,運用「無我」的慈悲心陪伴跟傾聽,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;再適時地開導佛法無常的道理,可能才是一個更有智慧的選擇。

  菩薩應隨眾生所住,而行同事攝。在實踐的過程中,透過換位思考,破除自我的執著,方能與眾生共乘般若舟,同登涅槃岸,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