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6
 
本期主題──慈悲








慈悲──冤親平等無瞋恚

  儒家言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。」慈悲的力量,能化除瞋恚,消弭隔閡,使國家、社
會安定和樂。佛法強調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冤親平等精神,對待一切有情萬物,不
分親疏遠近,皆以慈心相待,如此,感召的即是祥和光明的法界。




覺大和尚開示對下以慈 
 


以慈心化除瞋恚

  「慈」能去除自己的瞋恚心。佛法講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無緣大慈,就是無論與自己有因緣或沒有因緣的人,都無條件的以慈悲心去對待。儒家說: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」佛法更進一步,講冤親平等、物我平等。不管他是我的敵人、仇人或是冤家,我都不計較,以關愛自己子女的心去關愛他的子女,以孝順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順他的父母;對任何人都一樣,不分親疏,平等一如,這就是冤親平等。

  不但是對一切人一律平等,對動物也一樣以慈悲心去關心。而且不但對人、對動物,更進一步,對一草一木都要愛護,不忍心去傷害。把這種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運用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而且推廣到社會各階層。兒童從小就培養這種大慈悲心,到了青少年,就不會打架、滋事。

  慈悲心要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去養成。首先,要做到不殺生,其次,還要救生;因為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佛性、有思想的。看到動物受傷害,去幫助牠,或是放生,都是救生。買來放生是救生的一種;如果從口邊放生,更是大慈悲心。口邊放生,就是不吃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的肉,也就是吃素。日常生活中,不傷害一切有生命的萬物,心中就會很安然、和諧、光明。動物看到你,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光明、和諧,就不怕你,也不會害你。佛經上講,羅漢可以降龍伏虎,是什麼道理?因為羅漢已經降伏了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生靈,所以一切動物看到他也就不會有恐懼心,反而有歡喜心。

相由心生

  古德云:「相由心生」,慈悲心廣大的人,面容令人覺得很溫和、很歡喜,大家都樂於與他親近。相反的,沒有慈悲心、瞋心大的人,面容看起來就令人害怕,甚至不敢接近。

  而且,瞋心一起,自己身體先受害。脾氣太大,可能一下子就會休克,或是中風。什麼原因?瞋心屬火,火燒功德林,一發脾氣,氣得面紅耳赤,身體就受損傷。如果脾氣太大,對上級主管不客氣,容易冒犯長上。況且脾氣大,不僅老闆不敢聘用,也無法與同事和樂相處,於是招感眾叛親離的果報。若懂得佛法、人生的道理,心就能平靜,和任何人也容易相處;心平氣和,身體就會健康,也能夠與大眾和合,人生的旅程才會順心如意。

  一般人認為台灣不安定、有災難,就想趕快移民;其實移民到那裏都是一樣的。因為刀兵災、火災是由於瞋心所感。佛法說,依報隨著正報轉;正報是指心念,依報指環境。一般人不了解,災害一來就怪東怪西。災難固然不是人所願意造成的,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瞋恨所造成。試想,全世界那裏沒有瞋心?全世界的人都有瞋心,所以逃到任何地方,都逃不了火災,逃不了刀兵災。

  要想外面的境界很太平、很安定、很清淨,先要從心當中來轉。《維摩詰經》講:「心淨則佛土淨。」心清淨了,這個地方就是淨土,不必另外去找淨土。如果不從心上去轉,無論逃到什麼地方,都一樣有煩惱、不安定。

  想把瞋心除掉,就要有大慈悲心;否則,很難除去。所以要慢慢薰習,使慈心廣大。慈悲心就是菩薩的境界,有了慈悲心,就和菩薩的法界相感通。做到了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就是菩薩,就能夠自利利他,就能圓滿世間法,圓滿世間法就是佛法。

 
 
 
 
慈悲潤生

 
   
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芥法師

慈悲是佛道之根本

  導師 覺大和尚以中台四箴行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作為四眾弟子們待人處世的準則。其中的「對下以慈」,將佛教慈悲的精髓彰顯無遺。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,稱為「慈」;同感眾生之苦,心生憐憫並為之拔除痛苦,稱為「悲」。

  「下」,狹義而言,是指晚輩、後學和部屬;廣義而言,則廣泛含容了一切六道中輪迴的眾生,此等全都是菩薩所要予樂拔苦的對象。這種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超乎親疏的分際,等念冤親的心量,是真正大菩薩的行持。是故《大智度論》中稱:「慈悲是佛道之根本。」

菩薩的慈悲胸懷

  中國傳統儒家精神以「仁愛」為本,因為「仁民愛物」既是君子修身、齊家的根源,也是王者治國、平天下的基石。而佛教在世間法的化民易俗之外,對一切眾生尚有更深廣的胸懷,那就是「慈眼視眾生,平等如一子。」

  菩薩以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憐憫愛子,不僅做到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更積極地以大悲心,於無量劫中幫助有緣、無緣的眾生,毫無厭離。所以在心念和作為上,有三種層面的努力:一者,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的苦惱相狀,因此心常思慮而願拔除其苦。二者,憐憫一切眾生不知萬法體空而迷妄為真,因此隨其所欲而給予快樂。三者,憂惱一切眾生不知諸法實相而來往生死,因此心欲令其得到諸法實相的智慧,使其獲得究竟大樂。

  菩薩見諸眾生為煩惱病所纏縛,心生愁惱,好像父母見子遇患,心生悲憂,憐愍不已;直到眾生離苦得樂,方得安慰,就如同父母見子安穩,心生歡喜。這即是菩薩慈悲的廣大心量。

心存慈悲 菩提自現

  一個人能夠心存慈悲,自然能真誠和氣、和顏悅色,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親的菩薩法界。也就是說,消弭了自己的瞋恚,即是遠離憎恨、對立。境由心生,外面的境界當然就能清淨、平和。小至夫妻親子、兄弟朋友、婆媳妯娌的家庭關係,大至團體社會、城邦國家,甚至與大自然的關係,都和我們這一念慈悲心息息相關。

  所謂「此能自行,復能利他,亦能莊嚴菩提之道」,慈心的涵養,不但化解了自身的瞋毒之害,也利益了一切有情眾生,更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地本行!

  
  
  
  
慈悲的重要與實踐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榜法師

慈悲無障礙

  人之所以有貪瞋癡等種種煩惱,根本原因是以自我為出發點,處處為自己著想,不能以同理心為他人設想,一遇違逆境界即生瞋惱。佛陀開示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藉由思惟眾生與我同體,於眾生苦,感同身受,慈心遍及一切有情、無情眾生,就能將心量擴大,如同大地負載一切眾生,如同陽光遍照十方世界。「慈悲無障礙」,若能時時心存慈悲,則無一眾生是敵人。慈悲能化解一切仇恨怨懟,感化眾生斷惡修善,故說慈悲是佛道門戶、諸佛心念。

  《大般涅槃經》云︰「一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諸佛如來,所有善根,慈為根本。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,而起大悲;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,成等正覺。」是故,一切諸修行人欲成無上正等正覺,必須發起大慈悲心,慈心遍及一切眾生,自利利他行菩薩道,即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於諸善事,心不懈退,立志堅定,遠離怯弱。」以萬行之因花,莊嚴無上之佛果。若能朝此方向努力精進,一生修行就不會偏差。

以思惟修增益慈心

  既然理上明白慈悲乃是成佛之根本,如何將慈悲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,乃是重要的課題。若只知其理而不加實踐,「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」,光說不練,永遠也無法成就佛道!「說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」,解行並重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。

  首先,必須以思惟修轉化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自私心念。思惟無始劫來,我們輪迴三界中,一切眾生或曾為父母親眷,或曾為善友師長,於我有大恩德,而今雖然身形變異,然其恩德不可沒。心存感恩、報恩,不忍見其受苦。因此,發心救度一切眾生,使其出離生死苦海,得至涅槃究竟安樂。若能經常如此思惟,日久功深,對於苦難眾生必能伸出援手,對於臨危眾生則能及時救護,對於加害於己之眾生,則能安詳承受。因為一切眾生於我有大恩德故。

慈悲不殺 廣結善緣

  其次,為了愛護眾生而吃素。許多人不了解餐桌上佳肴背後製作的殘忍過程,認為自己吃葷,並沒有任何過失。其實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動物也有感受、有思想,為了一己的口腹之欲,而使千千萬萬的眾生受刀割、宰殺之苦,於心何忍?基於慈悲心,所以要吃素。

  此外,更積極地落實慈悲,就要護生。不但救人、救動物於危難之中,於日常生活中更該細心於舉手投足之間,護念一切蜎飛蝡動,如行走時留心腳下,不要踩傷蟲蟻。而且,不只是護念眾生的生命,也要護念眾生的道業。於動物,有緣則為其授三皈依;於人,則善用因緣啟發善根,令其深信佛法如實修行。

  佛法講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又說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。如果能夠時時心念眾生,就能處處觀照己行,收攝身口意三業,如此一來,不但做到護持眾生,廣結善緣,更能增長自己的智慧。

  藉由慈悲的實踐,消除宿世的業障,轉化內心的煩惱,定慧具足,自心清淨,國土即清淨,當下,就在淨土中。

 
 
 
 
瞋心的禍害
 

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灝法師

瞋惱的現世果報

  過去,曾聽朋友訴說著他童年的記憶:「小時候,每見大人生氣,面紅耳赤、火冒三丈的情景,便十分害怕,馬上躲開那熱惱的火藥區。也因大人的失和、爭執,而流下難過的眼淚……」父母的失和、吵架,就好似猛火,連至親的小孩也不樂親近;純真善良的童稚心靈,也因大人的瞋恨、對立,蒙上了陰影。由此可見,一個人起了瞋恨心,不僅影響個人,連帶的子女、家庭都會受到影響,由眾多家庭所組成的社會、國家,當然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。

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

  古人說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瞋恨心一起,火燒功德林,不僅現前失諸功德,障礙自己的事業、道業、人際關係,乃至於未來世還將墮於三塗惡道。西天十三祖迦毘摩羅尊者,曾帶領徒眾到西印度國。當時西印度國有一太子,崇仰尊者德行,請尊者至山裏石窟參禪用功。迦毘摩羅尊者慈悲允諾,到了山中,忽遇一大蟒蛇,尊者為其受三皈依,皈依完,蟒蛇隨即離去。尊者抵達石窟時,有一老人恭敬合掌問訊,向尊者說:「過去生,我曾經是一比丘,因為喜好寂靜,若有初學比丘前來請益,便心生厭煩,因此命終墮為蟒身,住在這石窟中已有千年了。今日,因尊者皈依功德得為人身,所以前來感謝尊者。」

  上述公案,使我們了達瞋心的種種禍害,所以我們要謹記佛陀的告誡:「當知瞋心甚於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。」若能以慈悲心對治瞋恨,心自然清涼;若個人的心清涼,家庭自然平和;家庭平和,社會自然祥和;社會祥和,國家自然康樂。

 
 
 
 
美麗心世界
 
 
              文/鳳山高中英文教師、普化精舍禪修班學員 陳昭如(傳照)

  升學競爭激烈的英文資優班中,菁芳(化名)是此次月考唯一英文不及格的學生。每次進教室總清楚感覺到她刻意地迴避我的目光,我知道她心中定有著許多的慌張與焦慮:是對英文課業的挫敗?或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?甚至是對自己未來的沮喪?

  若是未學佛前,我肯定以強力關懷的方式,緊急介入她的課業與生活,針對她英文的缺失,例如單字背太少、文法看不懂等,給予巨量的考題大全、萬用句型、必背單字等講義。這般躁進焦急的關心,卻同時使學生有股沉重的壓迫感。孩子會進步,卻不是從「心」而起地成長前進;會感激,卻也難逃壓力。到普化精舍參加禪修班,幸運得以受到佛法的薰陶,法師的悲憫慈心,柔軟了我的躁進,亦釋放了學生的張惶不安。

  菁芳踏進辦公室,神情緊繃,以為我將責怪痛斥她不及格的英文,卻沒料到我問的是:「有什麼困難?老師可以幫你,此次月考,老師不怕你考得低,唯一擔心的是你會因此挫折、沮喪,甚至放棄努力……」語未停歇,菁芳早已潸潸淚下,才明白這課業上的挫折,竟令她脆弱且疲憊不堪。學習法師們以慈悲心去體會了解菁芳的苦處時,我見到她漸漸平靜而安定的神色,聽到她智慧地重新安排自己的活動與讀書計畫,我知道她已因挫折而成長、因困頓而成熟,我放心了。

  深刻體會法師開示的「慈悲」法門,遠勝過以前所受的教育專業訓練。慈悲的力量,使我們提升生命品質,讓人生更加美好。所以,慈悲是自利利人的心靈環保,這世間將因你、我的善念而美麗!

    
 



上一頁